水處理紫外線殺菌器的殺菌原理是利用紫外線光子的能量破壞水體中各種病毒、細菌以及其它致病體的DNA結構,使各種病毒、細菌以及其它致病體喪失復制繁殖能力,達到滅菌的效果。紫外C殺菌的效果取決于紫外線的劑量,紫外線劑量取決于紫外C強度和照射的時間,即D=I×S,其中D為劑量,I為強度,S為照射時間。隨著我國水質標準的提升,消毒環節在水處理工藝中的作用愈發明顯,紫外線消毒技術已經逐漸被認可,高性價比的紫外線消毒技術受到水廠提標改造工程的青睞。 1.紫外線不能直接照射到人體的肌膚;
2.紫外線對工作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有一定的要求:在20℃以上,照射強度較穩定;在5~20℃之間,隨溫度的上升照射強度增加;相對濕度60%以下時,殺菌能力較強,濕度增至70%時,微生物對紫外線的敏感性降低,濕度增至90%時,殺菌力衰退30%~40%。
3.對水進行消毒時,水層厚度均應小于2cm,水流過時接受90000UW.S/cm2以上的照射劑量才能使水達到有效消毒。
4.紫外燈管和套管表面有灰塵和油污時,會阻礙紫外線透過,因而應經常(一般兩周一次)以酒精、丙酮、氨水作擦拭。
5.燈管啟動時,加溫至穩定狀態需數分鐘,端電壓較高。關閉后若立即重開,常常較難啟動,且易損壞燈管并減少燈管使用壽命,故一般不宜頻繁啟動。